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關閉選單
:::
文字大小:

環署與工研院合作加值二次鋰電池處理技術

發佈日期:2022/01/18
收聽:
環保署攜手工研院加值二次鋰電池處理技術(環保署提供) 環保署攜手工研院加值二次鋰電池處理技術(環保署提供)

(漢聲電臺 記者張忠恕/臺北報導)

   因應3C產品及電動車的蓬勃發展,造成鋰電池大量需求,根據環保署預估至2025年,臺灣每年將有1,100公噸的廢二次鋰電池排出,恐造成環境破壞。環保署與工研院今天發表處理廢棄電池新技術,可在低耗能、減碳前提下,提取價值高出10倍的有價金屬再利用,達成循環經濟效益。

   近年電動汽機車與大型儲能設備的動力都高度仰賴鋰電池的供給。鋰電池中含鈷、鋰、鎳、錳、銅等有價金屬資源,臺灣產業所需都仰賴進口。隨著電動運輸工具大力推動下,帶動鋰電池市場蓬勃發展,原材料需求量持續升高。環保署與工研院攜手合作,經過3年研發,推動鋰電池高值化再利用。工研院研究員林欣蓉說明,目前國內技術是做到將鋰電池破碎後、經高溫熔化成其他合金產品,現在可以透過破碎分選、化學藥劑分離純化的程序,將電池內含有的鈷、鎳等原料分離出來。環保署回收基管會執秘王嶽斌表示,這項技術不是用傳統火化融煉的方式處理電池,因此具有低污染高質化的特性。

   王嶽斌指出,鋰電池高值化再利用是提取出純度較高的硫酸鈷、氧化鈷等,可再利用於電池、合金、顏料等方面,氧化鈷目前行情每公斤800元是原來10倍,且隨著國際需求與產地政經狀況,預估價格會波動的越來越快、越來越高。氧化鈷可作為電池與化工原物料,重新回到鋰電池的製造,不僅將有價資源留在台灣,更是高值循環再利用,落實循環經濟遠景。

回列表
close open 漢聲廣播電台滿意度調查